5.2 老旧过时机械格式的重制

5.2.1 概述

5. 2. 1. 1 最早的音频录音方式是机械录音。直到20 世纪30 年代电路技术领 域的发展开创了磁性录音市场之前, 机械录音几乎是拾取声音的 唯一方式。载体表面有编码了声音信号的连续纹槽, 便是机械录 音。单声道音频的编码通过对纹槽底部进行相对载体表面的上下 调制(纵向刻纹录音) 或左右调制(横向刻纹录音) 来实现。所 有圆筒录音都是纵向刻纹录音, 爱迪生钻石唱片(Edison Diamond Discs)、一些早期虫胶唱片以及百代公司1927 年前录制的唱片同 样也是纵向刻纹录音, 1927 年后百代开始录制横向刻纹唱片。有 些电台广播录写盘一度也是纵向刻纹录音, 主要出现在美国。横 向刻纹录音是更为常见的形式, 大多数粗纹唱片(有时也称“78 转唱片”)、录写录音和直刻唱片是横向刻纹, 单声道密纹唱片 (LP) 也是横向刻纹。密纹唱片在5. 3 节中会单独论述。

5. 2. 1. 2 机械录音为模拟格式, 之所以称其为模拟, 是因为槽壁经过了展 现原始音频连续波形的调制。所讨论的机械录音如今几乎全已过 时, 因为曾经创造这些人工制品的行业已不再为它们提供支持。 早期机械录音是声波直接作用在轻质振膜上, 振膜再将刻纹刀直 接驱动到录音面上, 即声学录音方式。后期机械录音使用了麦克 风和放大器来驱动电气刻纹头, 即电气录音方式。1925 年起, 所有录音棚都开始采用电气录音。

5. 2. 1. 3 早期的机械录音都是在行业发展期间录制的, 因此几乎没有标准。 由于技术在不断发展, 加之很多制造商为了获得市场优势将最新技 术保密, 仅有的标准执行的也很差。这一时期遗留给后人的是录音 工作在大多数方面都有极其繁多的变种, 尤其是声槽的尺寸和形状 (见5.2.4)、录制速度(见5.2.5) 和所需的均衡(见5.2.6)。因 此, 处理这些录音的人员对这些录音创建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环 境需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未注明标准或非标准的录音, 建议向专家 咨询, 即使是较为常见的录音类型, 也应谨慎行事。

5.2.2 最佳副本的选择

5.2.2.1 机械录音可以是直刻的也可以是复制的。前者大多为唯一制 品, 是录制某个特殊事件的单份录音。包括蜡筒、胶盘唱片 (也称醋酸纤维唱片) 和办公用口授留声机录制的录音(见 5.2.9)。而复制的录音则是原始母盘压塑或模塑制作而成的复 制品, 而且几乎是批量生产。应识别出直刻录音并单独对其进行 谨慎处理。

5.2.2.2 直刻圆筒式唱片可从其蜡质外观和触感进行区分, 而且通常以软 金属皂制成。直刻圆筒式唱片的颜色从淡奶油糖果的黄褐色到深 巧克力棕色都很常见, 极少时也有黑色。复制的圆筒式唱片以更 加坚硬的金属皂制成, 或用包裹在石膏筒芯外的赛璐珞套。复制 的圆筒式唱片被制成各种颜色, 其中黑色和蓝色最为常见, 而且 一般在压平的一端上凸印着一些内容信息。

5.2.2.3 最早的可即时重放的唱片格式录音出现在1929 年前后。此类唱 片由无涂层的软金属(通常为铝, 也可能是铜或锌) 制成, 其 上是以塑纹方式而非刻纹方式制成的横向声槽, 可以轻易地与复 制的虫胶唱片区分开。与后来的胶盘唱片一样, 塑纹金属格式的 设计也是为了能让唱片在当时的标准留声机上重放, 如此一来录 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粗纹和“78 转”, 但是转录工程师应预想到 会有其他种类, 特别是在纹槽形态方面。

5.2.2.4 胶盘唱片, 或称醋酸纤维唱片, 于1934 年面世。人们常常说它 是层压的, 尽管它并不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 或者说它是醋酸纤 维的, 而那也并非其录音面的性质。它们通常由坚硬的盘基 (铝或玻璃, 偶尔是锌) 构成, 上面覆盖一层硝酸纤维素漆料, 涂成深色以便更好地观察刻纹过程。以厚纸板为盘基的唱片较为 少见。刻录性能通过添加塑化剂(软化剂) 如蓖麻油或樟脑来 控制。

5.2.2.5 胶盘唱片看起来与虫胶唱片类似, 与乙烯基塑料唱片更像, 但可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识别。无论是从唱片的中心孔或边缘, 通常可 在外部漆层之间观察到盘基材料。在有纸质标签的唱片上, 内容 信息通常是打印或手写上的, 而非印刷上的。没有纸质标签的唱 片上, 在中心孔附近会有一个或多个额外的离心驱动孔。尽管金 属或玻璃盘基的硝酸纤维素胶盘唱片是最为常见的直刻唱片, 但 是实际使用中用了很多其他类型的材质, 如有以厚纸板做盘基介 质的, 或以明胶做录音面的, 也有采用同种材质的唱片。

5.2.2.6 鉴于固有的不稳定性, 胶盘唱片应优先转录。

5.2.2.7 在有多份直刻唱片副本的情况下, 最佳副本的选择通常是判定录制 品最原始最完好版本的过程。对于批量生产的机械录音, 有多份副 本属于正常情形, 下面关于最佳副本的选择指南就适用这种情况。

5.2.2.8 在通过复制而得的机械介质中选择最佳副本, 需要凭借录音生产 制作的知识, 以及凭肉眼识别出会对信号产生听得到的影响的磨 损或损坏的能力。录音行业使用编号和代码来识别录音的性质, 这些编号和代码通常位于唱片的引出槽和片芯之间的空隙中。这 有助于技术人员确定哪些录音实际上是完全相同的, 哪些是相同 录音素材的不同版本。观察录音的反光情况是查看磨损或损伤的 最佳方式。为了更好地显示效果, 必须用到白炽灯, 一般从技术 人员肩后照向录音, 这样技术人员就是顺光观察。荧光灯管或小 型节能荧光灯不能提供显示磨损所需的连续光源, 不应予以使 用。立体显微镜有助于评估纹槽的形状和尺寸, 以及检查先前重 放造成的磨损, 这有利于选择正确的重放唱针。更客观的方法是 使用具有内置网格的立体显微镜, 如此可以更精确地选择唱针 (Casey and Gordon,2007)。


① 最早的商业蜡筒是以声学方式一张一张地复制, 表演者常常进行多次表演来制作一批相 似的录音。这些相似的录音都应被视为唯一制品。

5.2.3 清洁与载体修复

5.2.3.1 刻有纹槽的介质会因过去的使用或构成材料的自然降解而受到损 害, 存储环境条件也或多或少会加剧损害。包括灰尘和其他空气 传播物质在内的碎屑会在声槽中聚集, 真菌在适宜其生长的气候 条件下也会出现。这在直刻圆筒式唱片中特别常见。另外, 胶盘 唱片可能出现塑化剂从漆料本身当中渗出的情况。这种情况的特 点是出现白色或灰色的霉状外观, 但从其油脂状态可加以识别。 而霉菌的特点是白色或灰色的羽毛状或丝状的生长物。上述的每 种情况都会损害重放唱针沿声槽精确运动的能力, 因此有必要适 当地清洁载体。

5.2.3.2 最为适合的清洁方法取决于具体的载体及其状况。很多情况下湿 性溶液能产生最佳效果, 但对溶液的选择必须谨慎, 在某些情况 下最好还要避免使用任何液体。不应使用未披露其化学成分的唱 片清洁溶液。所有关于溶剂和其他清洁溶液的使用只应由档案工 作者向合格的塑料保护工作者或化学家咨询适合的技术建议后做 出决策。但是可以说明的是, 胶盘唱片和虫胶唱片以及所有类型 的圆筒式唱片都不可接触酒精, 因为酒精会立刻对其造成腐蚀。 虫胶唱片通常含有吸收性填充料, 会在持续接触水气的情况下膨 胀, 因此在使用任何湿性溶液清洁后应立即干燥。任何湿法清洁 过程都应避免接触纸质唱片标签。

5.2.3.3 生产硝酸纤维素胶盘唱片时, 蓖麻油常用作塑化剂, 当它从唱片 表面渗出后一般会分解成软脂酸和硬脂酸。塑化剂流失会导致涂 层收缩, 进而破裂并从盘基上脱落。这一过程称为脱层。有几种 溶液已经成功地用于去除渗出酸(特别参见 Paton et al. , 1977; Casey and Gordon, 2007)。然而, 人们已经发现清洁之后的胶盘 唱片可能以更快速度继续老化。因此明智的做法应是在清洁胶盘 唱片后尽快制作其内容的数字副本。必须再次强调, 使用任何溶 剂前都应进行效果测试。比如, 一些早期的胶盘唱片播放面使用 的是明胶而非硝酸纤维素, 明胶可溶, 若施以任何液体溶剂会立 刻对其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5.2.3.4 某些其他介质可能不适合湿式清洁, 如在播放面下面用纸张或纸 卡片层制造的虫胶唱片和胶盘唱片。与此类似, 处理表面破损或 脱落的胶盘唱片时必须十分小心, 直刻圆筒式唱片只可使用干燥 的软刷顺纹槽的轨迹清洁。但是, 认为有霉菌孢子时, 应极为细 心地处理, 尽量减少交叉感染。清理霉菌和孢子时应有特殊防 护, 因为它们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强烈建议操作人员在 获得专业建议后再开始处理这些受感染的材料。

5.2.3.5 在认为适合使用湿法清洁的情况下, 应在溶液和载体都处于室温 时进行, 避免温度骤变对载体造成伤害。

5.2.3.6 通常湿式清洁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唱片清洗机, 如 Keith Monks、 Loricraft 或 Nitty Gritty 公司的产品, 利用清洗机中的吸尘器去除 声槽中的废液。

5.2.3.7 对于特别脏的载体, 或有顽固痕迹(如干在纸上的残留物) 的 载体, 更适合的清洗方法是将载体(或载体的一部分) 放入超 声波清洗机进行清洗。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震动载体周围的液 体, 将污垢震除。

5.2.3.8 在无法使用或不适合使用此类设备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合适的短 毛硬刷手动清洁。清洁时可以使用洁净的自来水, 但最后都应用 蒸馏水彻底冲洗干净, 去除任何因自来水清洗带来的污染。

5.2.3.9 除清洁之外, 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修复。虫胶唱片和所有类型的圆 筒式唱片都是易碎的, 处理不当可能会破裂, 高温下虫胶唱片还 会熔化和翘曲。塑化剂从胶盘唱片中渗出会使漆层在稳定的金属 或玻璃盘基上收缩, 引起层与层之间产生应力, 并导致漆层播放 面开裂和脱落。复原破损的圆盘式和圆筒式唱片的理想做法是不 使用胶或黏合剂, 因为它们不可避免会在被连接的部分之间形成 障碍, 而障碍再小也能听见。这些过程通常也是不可逆的, 不会 有第二次机会。制造虫胶唱片和圆筒式唱片的复制品时, 制造过 程通常会导致载体内部产生一定程度的内应力。如若破损, 不同 方向的应力可能会导致破损片出现某种程度的扭曲。为了尽量减 少这种影响, 发生破裂后应尽快复原受损的载体并进行转录。 破碎载体的各个部分存放时应互不接触。将碎片以复原的样子 存放而不加固定可能会让有精细细节的破碎边缘相互摩擦, 造 成进一步的损坏。

5.2.3.10 在转盘上复原虫胶唱片效果最好, 将唱片放在比其略大的托盘 上(理想的是用另外一张可丢弃的或非长期保存的唱片)。将 唱片碎片以正确的位置摆放在平盘上, 用诸如Blu⁃Tack、U⁃ Tack 等可重复使用的压敏黏性腻子涂在唱片边缘, 将碎片固定 在中心轴周围。在唱片边缘比中心薄的位置, 可用腻子将边缘 提升至正确的高度。记录下唱针在声槽中的运动方向———若唱 片碎片的高度无法完全对齐, 为保护唱针和保证转录效果, 应 让唱针顺势从高的位置落到低的位置上而不是从低处硬推上 高处。

5.2.3.11 修复有整齐断裂口的圆筒式唱片, 可用⅟1/4 英寸的黏接胶带作为 某种形式的绷带, 将唱片贴在重放转轴上重新粘好。更复杂的 破损情况应寻求专家帮助。

5.2.3.12 对于胶盘唱片表面翘起的薄片, 可在薄片与唱片盘基之间涂抹 少量凡士林进行暂时固定, 让唱片能够播放。这种做法从长期 效果来看很可能是有害的, 但它只是用于尝试播放那些被认定 无法用现有的其他方式播放的唱片。

5.2.3.13 如果翘曲或弯曲的唱片不经整平也能够播放, 那么这便是首选 方式, 下文所述的与整平唱片相关的风险可以为证。降低唱片 的旋转速度能够提高播放翘曲唱片的可行度。(见5.2.5.4)

5.2.3.14 虫胶唱片可在带有风扇的实验室烘箱中整平。应将唱片放在经 预热的钢化玻璃上, 必须保证唱片和玻璃是洁净的, 以免加热 过程中污垢黏附到唱片表面。修复垂直翘曲时可能会有出现水 平翘曲的危险, 因此不应将唱片温度加热太高, 42℃ 左右足矣 (参见 Copeland,2008,附录1)。

5.2.3.15 整平唱片是个有效的方法, 它能让无法播放的唱片变得可播放。 然而, 当前研究表明, 以加热的方式整平唱片会导致次低频明 显提升, 这种提升甚至会出现在人耳可听到的低频范围下限以 内。(参见 Enke,2007) 虽然该研究并未下定论, 但在决定是 否对某张唱片作整平修复时应对其观点予以考虑。对整平效果 的分析是在乙烯基唱片上完成的, 但整平是否适用于虫胶唱片 仍无定论, 尽管处理虫胶唱片时的低温让整平的风险小得多。 虽然如此, 需要在出现损坏的可能性和让唱片可播放之间进行 权衡。

5.2.3.16 尽管强烈建议不要对直刻唱片作永久的整平修复(何况任何尝 试都可能失败并对唱片表面造成损坏), 但有时可以利用夹子 夹住或将唱片边缘固定在转盘上以暂时减少翘曲。处理时必须 十分小心, 特别是胶盘唱片, 其表面受到压力时易受损。层压 成型的可弯曲唱片在出现翘曲时, 可以将唱片放置在唱片刻纹 机的真空吸附转盘上, 小心恢复唱片的平整。采取所有物理处 理方式都应极其小心, 避免造成损坏。

5.2.3.17 有些复制而得的唱片制造出来后心轴孔不在唱片中心。播放此 类唱片时, 最好是将其放在有可拆卸心轴的转盘上, 或用例如 废唱片或橡胶薄片将唱片垫高, 以超过心轴的高度。若使用后 种方法, 应在支座上将唱臂抬高相同的距离。用铰刀或钻孔器 有可能将旋孔改回至中心, 但应小心采用这种介入性方法, 切 不可用于仅有唯一副本或独有副本的情况下。改变原件可能会 造成丢失二次信息。

5.2.4 重放设备

5.2.4.1 刻有纹槽的录音需要用唱针和唱头来重放。尽管光学技术具有一 些特殊优势, 这在下文中将有所讨论(见 5.2.4.14), 而且光学 重放技术的不断发展, 让应用无须物理接触的系统获取纹槽内容 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但是目前获取此类录音的音频内容最好、最 经济的方法还是使用正确的唱针。对于横向刻纹录音, 有一套不 同曲率半径的唱针至关重要, 半径范围从 38μm (1.5 密耳 ) 到 102μm (4 密耳), 早期和后期电唱机则还需分别额外准备一 些曲率半径为 76 μm (3 密耳) 和 65 μm (2.6 密耳) 的唱针。 对特定的声槽选用正确的唱针, 并将唱针正确地放置在重放区 上, 避开磨损或损坏的槽壁, 能确保得到最佳的重放效果。重制 状况良好的唱片时, 用椭圆形针尖的唱针能得到更好的精确度和 更少的表面噪声; 而重制看起来状况较差的唱片时, 用圆锥形针 尖的唱针更合适。先前使用造成的磨损很可能位于槽壁的特定区 域, 因此留下了一些未受损区域。选择合适的针尖尺寸和针尖形 状能让这些未受损部分得到复制, 并且不拾取受损部分造成的声 音失真。任何形状的唱针, 将针尖截短都能更好地避开纹槽底部 的受损部分。重放百代公司的横向刻纹唱片时要小心谨慎, 因为 它们的槽宽通常较大, 因此需要使用有更大曲率半径的针尖, 以 免损坏纹槽底部。

5.2.4.2 虽有单声道唱头, 但更常用的是立体声唱头, 因为它能够分别捕 获每一侧槽壁的声音。动圈式唱头有更好的脉冲响应, 有助于更 好地将声槽噪音从音频信号中分离出来, 因而往往备受重视。然 而, 就针尖尺寸而言(针尖是唱头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动圈式 唱头的可选范围不如动磁式唱头那么大, 能订购到的也要贵4 倍 左右。动磁式唱头更常见、更耐用, 价格也更低, 而且总的来讲 更有胜任力。重放虫胶唱片时, 30 ~50mN (3 ~5g) 的循迹力较 为合适。建议重放胶盘唱片时施以更轻的循迹力。使用立体声唱 头的一个优势是能分别存储两个相关联的通道, 日后便可分别对 两个通道进行选择和处理。需要听的时候, 横向刻纹录音的两个 通道可以同相混合, 纵向刻纹录音的两个通道则异相混合(相 对于唱头)。

5.2.4.3 纵向刻纹录音与横向刻纹录音选择合适唱针的标准有所不同。重 放圆筒式唱片和其他纵向刻纹的录音时, 需要选择最适合纹槽底 部的唱针, 而不是选择放入槽壁边特定空间的唱针。对直刻圆筒 式唱片来说, 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如果选错了唱针, 即使很小 的循迹力也可能造成损害。尽管椭圆形唱针能够避免因频率产生 的循迹错误, 但一般倾向于选择球面唱针, 特别是对于表面受损 的录音。标准圆筒式唱片 (100 纹/ 英寸) 所用的典型唱针尺寸 在 230μm (9 密耳) 到 300 μm (11.8 密耳) 之间, 而 200 纹/ 英寸圆筒式唱片的唱针尺寸在115μm (4.5 密耳) 到 150 μm (5.9 密耳) 之间。重放圆筒式唱片时, 可使用针尖曲率半径比 槽底半径稍小一些的唱针。截短针头的唱针会损坏声槽, 因为唱 针循迹的接触点不在针尖而在边缘, 这会造成声槽的那部分遭受 更大的压力。

5.2.4.4 选择应获取的设备时, 特定藏品的内容是确定所需设备类型的首 要指标。不同类型的载体显然需要不同类型的重放设备, 甚至相 似的载体也可能需要专门的设备。

5.2.4.5 一般情况下, 不应使用老旧设备, 主要因为老旧设备运行时会有 隆隆声, 而对于圆筒唱机来说, 不应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其循迹力 比对应的现代重放设备大很多。一些有问题的圆筒式唱片在这种 设备上可能无法播放, 它不像现代圆筒唱机一般会通过唱针运动 自动控制进给量来循迹。使用这种老旧设备无法正常对终止槽循 迹, 也不可能正常循迹几乎平行于声槽的划痕。要解决这个问 题, 可以使用有固定进给量的现代播放器, 或使用改装过的老旧 圆筒唱机。

5.2.4.6 电台广播录写唱片的直径通常为 16 英寸。如果藏品中有此类唱 片, 有必要获取符合此唱片尺寸的转盘、唱臂和唱头。对于 12 英寸的标准唱片, 一般需要对现代精密转盘进行改造, 使其具备 大范围变速的功能。

5.2.4.7 只要有合适的双触点唱针或马镫形唱针, 为大规模复制唱片制作 的负版金属压模本身也能重放, 此类唱针的两个顶点跨在凸脊两 侧(就是唱片纹槽倒过来时的样子), 放置时需小心, 以免掉进 相邻凸脊之间。由于压模的螺线与其复制而得的唱片相反, 因此 压模应逆时针旋转, 即与复制而得的唱片方向相反, 才能以从头 至尾的方向播放。要正确地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一个完全反向安 装的音臂。更为简单并同样有效的做法是在标准的顺时针转盘上 从尾至头播放压模, 再用当前高质量的任何音频编辑软件对所得 的数字转换结果进行方向反转(头尾对调)。

5.2.4.8 双触点唱针现在非常难获得, 它分为两类, 即低顺性和高顺 性。前者是为修复金属压模的制造缺陷而设计的, 因此并不 适合用于档案转换工作。后者是为可听的重放而非压模的物 理修改而设计的, 循迹力明显更轻, 因此更适合用于档案转 换工作。

5.2.4.9 用于档案转换工作的转盘和圆筒唱机须为精密的机械装置, 以便 将传输到录音面上的外来振动降到最低, 录音面则用作唱头的接 收振膜。低频振动称为隆隆声, 这些振动通常有相当大的垂直分 量。为了减少外部振动产生的隆隆声, 必须将重放设备放置在不 易传输结构振动的稳定台面上。重放机器的速度应至少达到 0.1%的精准度; 抖晃率 (DIN 45 507 加权) 应低于 0.01%; 未 加权隆隆声应低于 50 dB。转盘应为皮带驱动或直接驱动; 不推 荐使用摩擦驱动轮机器, 这些机器无法达到合适的速度精准度和 较低的隆隆声。

5.2.4.10 任何电源线和电机都必须加以屏蔽, 以防电气噪声进入唱头电 路。如若需要, 可另用高导磁合金板隔离电机, 以防止其影响 唱头。连接前置放大器的电缆必须符合有关唱头负载阻抗的规 范。安装操作应遵循最佳模拟工艺规范, 而为确保没有噪声掺 杂到音频信号中, 还必须遵守适当的基础程序。应通过对测试 唱片输出进行分析, 对上述所有建议和规范予以量化 (见 5.2.8)。

5.2.4.11 转盘和圆筒唱机都应具备可调节重放速度的功能, 半速重放功 能尤为理想 (见.5.2.5.4), 还应具备速度显示功能以方便记 录, 可以是种信号, 适合自动记录元数据。唱臂必须安置在可 调节的基座上, 不仅可调节与转盘中心的距离, 也可调节高度。

5.2.4.12 为了评估和确定最适宜的设备和设置, 必须对不同的选择进行 比较。通过同步比较或 A/B 比较可获得最好的结果, 还应选择 音频编辑软件, 这样可对多个音频文件进行同步比较。使用不 同的参数对录音的一部分进行转换, 并在编辑器中对产生的不 同音频文件为聆听目的进行校准, 从而可以实现重复性的直接 对比, 而且可将过程中固有的主观性降到最低。

5.2.4.13 开展数字化之前, 应就均衡曲线的应用做出决策(见5.2.6)。 如果需要均衡处理, 应有适当的前置放大器, 可通过反复调节 做出所有需要的设置。

5.2.4.14 替代接触式唱头的一种方式是对圆盘式唱片或圆筒式唱片的整个 表面以高分辨率进行扫描或拍照, 然后再转换成声音。很多项目 已经开展到了准商业的程度 (ELP Laser Turntable; IRENE by Carl Haber, Vitaliy Fadeyev et al. ; VisualAudio by Ottar Johnsen, Stefano S. Cavaglieri, et al., Sound Archive Project, P. J. Boltryk, J. W. McBride, M. Hill, A. J. Nascè, Z. Zhao, and C. Maul)。然而, 截至目前调研的所有技术都有一些局限性(光学分辨率、图像 处理等), 致使与使用标准机械设备相比音质较差。一种典型 的做法是利用光学获取技术转换那些状况极差的唱片, 这些唱 片无法使用机械重放设备进行重放, 或太过脆弱以至于重放过 程会对其造成不可接受的损伤。


① 1 密耳=0. 001 英寸。

5.2.5 速度

5.2.5.1 粗纹虫胶唱片尽管说是“78 转唱片”, 但常常不是以精确的78 转(rpm) 录制的, 这在20 世纪20 年代中期之前录制的唱片中 尤为常见。不同的时期, 某些唱片公司会设定不同的正式速度, 但有时在录制期间, 连这些速度也会因录音工程师而发生变化。 本指南没有足够的篇幅去讨论具体设置, 但是其他文献中有详细 的介绍(参见 Copeland, 2008, 第5 章)。

5.2.5.2 为转录而重放唱片时, 必须尽可能接近原始录制速度, 以便尽可 能忠实、客观地重获原始录制的声音事件。但是, 往往也需要做 出主观决策, 因此具备与录音内容或录制背景相关的知识是有益 的。应在附带的元数据中记录下所选用的重放速度。在产生任何 关于实际录制速度的疑问时, 这点非常重要。

5.2.5.3 1902 年前后, 商业复制而得的圆筒式唱片的录制速度以 160 rpm 为标准, 尽管在这之前, 至少爱迪生应用过一些寿命不长的速度 标准(均低于160 rpm; 见 Copeland, 2008, 第五章)。虽然直刻 圆筒式唱片通常以160 rpm 左右的速度录制, 但也发现有从低于 50 rpm 到高于300 rpm 的录制速度。在没有已录制的参考音高 (早期的一些录音师偶有提供) 的情况下, 这些需要通过人耳聆 听进行设置, 并作出相应记录。

5.2.5.4 将圆盘式唱片或圆筒式唱片降速重放可以提高在受损载体上准确 循迹的能力。根据可用的设备, 可以尝试很多方法进行降速, 但 为补偿速度变化进行调整时, 应始终注意降速对数字文件采样率 的影响, 因此应相应地选择适当的采样率。且采用半速重放可能 是最为简单的办法, 因为可将其与双倍采样率的方式结合使用, 转录出速度经过校正的录音, 采样率转换引起的失真最小。应注 意的是, 降速重放只是解决循迹问题的众多技巧之一。先尝试其 他操作也是有益的, 例如调整防滑器来平衡唱针跳跃的方向, 或 使用或大或小的循迹力使唱针保持在声槽中。

5.2.5.5 尽管与原始速度相比, 降速重放可能导致出现更多的表面噪 音, 但滤波设备(不论是数字还是其他形式的) 的工作会更 为有效。降速播放意味着高频信号的频率减半, 而表面受损 引发的有害的脉冲噪声的升高时间维持不变, 因此更易加以 区分。然而, 有些复杂的预测性滤波设备处理非原始速度不 甚有效。低速副本必须是全“平直” 的转录录音, 没有任何 后期的均衡处理。

5.2.6 重放均衡

5.2.6.1 出现电气录音技术后, 均衡不仅成为可能, 也成为必需。录音中 的均衡处理要在录音之前提升或衰减信号的某个频率, 重放时再 反向衰减或提升。这在电气录音上成为可能是因为录音和重放系 统如今引入了电路技术, 而电路技术实现了一个在声学的录音过 程中无法实现的过程。均衡成为必需是因为声音在唱片中展现的 方式无法实现电子技术达到的动态范围或频率响应。

5.2.6.2 声音录制到唱片上的方式有两种: “恒定速度” 或“恒定振幅”。 唱片的恒定速度是指不管频率如何, 唱针的横向速度保持不变。 理想的声学唱片录音会在其整个可录范围内展现恒定速度的特 性。恒定速度表明信号的振幅峰值与频率成反比, 这意味着高频 率记录为低振幅, 低频率记录为相对高的振幅。振幅之间的差异 可以非常显著。以跨8 个八度为例, 最低频率和最高频率的振幅 比为 256 ∶ 1。对低频率并不适宜采用恒定速度, 因为声槽的偏 移会过大, 由此会减少可用的录制空间, 或造成音轨间出现串轨 现象。

5.2.6.3 恒定振幅则是指不论频率如何, 振幅保持不变。恒定振幅主要适 合低频率而不适合较高的频率, 因为录制唱针或重放唱针的横向 速度会因为太快而造成变调。为了克服这两种方法造成的困境, 唱片制造商录制电子唱片时, 对低频采用或多或少的恒定振幅, 对高频则采用恒定速度。两者之间的切换点称为低频分频点(见 表1)。

5.2.6.4 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 以及越来越高的频率能够得以捕获, 这些 更高的频率在唱片上形成了相应较小的振幅。由于这些高频部分 的振幅极小, 因此这些高频信号与盘面不规则度的比例近乎相 等。这意味着极高频从振幅上相当于有害的表面噪声, 也被称为 弱信噪比。为了克服这一问题, 唱片制造商开始提升高频信号, 因此这些极高频即便不能完全达到恒定振幅录音但起码也能够基 本达到。高频从恒定速度切换到恒定振幅的点被称为高频滚降分 频点(见表1)。这种高频均衡的功能是改进信噪比, 通常在录 音中被称为预加重, 在重放中被称为去加重。

5.2.6.5 常用的动圈式唱头或动磁式唱头都是速度传感器, 如若需要, 它 们的输出可以直接输入标准的前置放大器中。压电重放系统和光 学重放系统都是振幅传感器。在这些情况下, 应当采用常见的斜 率为每倍频程 6 dB 的均衡处理, 因为恒定速度和恒定振幅录音 之间的差别为每倍频程 6 dB。

5.2.6.6 所谓“声学的” (纯机械刻纹) 唱片在录制时没有刻意而为的均 衡处理(尽管确有工程师会调整部分录音路径), 因此, 声学录 音唱片的频谱会展现出共振波峰和相应的波谷。不可能运用标准 均衡来补偿声学录制过程, 因为在不同录音之间, 甚至同一录制 过程中的录音之间, 录音喇叭和唱针振膜的共振都不同, 更不用 说其他机械阻尼效应。这种情况下, 应以“平直” 的形式重放 录音(即不作均衡处理), 转录完成后再进行均衡。

5.2.6.7 对于“电气的” (电驱动刻纹) 录音来说, 有必要决定是重放时 就使用均衡曲线还是以平直的方式转录。若知道准确的曲线, 可 以在制作录音副本前在前置放大器处进行均衡处理, 或在制作平 直录音副本后进行数字均衡处理。若对恰当的均衡曲线仍存疑, 则应平直转录。只要过程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而且平直转录录音 保留为存档母版文件, 那么后续制作的数字版本可以采用任何听 起来合适的曲线。无论均衡处理是否在初期转录期间进行, 模拟 信号链(从唱针到模数转换器) 中的噪声和失真都控制在最小 才是关键。

5.2.6.8 值得指出的是, 平直转录的录音所需的动态余量比采用了均衡曲 线的转录录音多 20 dB 左右。然而, 由于 24 bit 的数模转换器所 具备的动态范围大于原始录音的动态范围, 多出的 20 dB 的余量 就可以被容纳了。

5.2.6.9 除了上文所述动态范围的局限, 转录电气录制的唱片时不进行去 加重的一个缺点是, 对唱针的选择最初是通过人耳聆听来评估每 个唱针的有效性的, 而在聆听未经过均衡处理的音频的同时理性 地评估不同唱针的效果, 虽并非不可能, 却更为困难。有些档案 馆采取的方式是对某一特定类型的所有录音都采用一个标准曲线 或本馆专有的曲线, 以此选择唱针和进行其他调整, 继而同时产 生平直的和均衡处理的音频数字副本。鉴于并不总能知道准确的 均衡, 平直的副本因具有能让未来使用人员按要求进行均衡处 理的优势, 是人们更愿选用的方式。

5.2.6.10 用于去除可闻喀啦声、咝咝声等声音的降噪工具, 在采用均衡 曲线处理前使用是否比在处理后使用更为有效这一问题上有些 争议。答案很可能根据工具的具体选择和所应用工作的性质而 有所不同, 而且由于工具在不断改良, 因此无论如何都会受到 变化的影响。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 降噪设备, 甚至无用 户设定参数的全自动工具, 最终都会用到主观和不可逆的处理 方法, 因此不应用于创建存档母版文件。

5.2.6.11 必须对所有做出的决策进行完整记录, 包括设备、唱针、唱臂 和均衡曲线(或不采用均衡曲线) 的选择, 并以元数据的形式 加以维护。

5.2.6.12 下面列出主要的重放均衡曲线。

分类 低频分频点 高频滚降分频点
(每倍频程-6 dB,
除有标记处)
滚降@10 kHz
声学录音 0   0 dB
Brunswick 唱片 500 Hz (NAB)   0 dB
凯必多唱片 (1942) 400 Hz (AES) 2500 Hz -12 dB
哥伦比亚唱片 (1925) 200 Hz (250) †5500 Hz (5200) -7 dB (-8.5)
哥伦比亚唱片 (1938) 300 Hz (250) 1590 Hz -16 dB
哥伦比亚唱片 (Eng.) 250 Hz   0 dB
迪卡唱片 (1934) 400 Hz (AES) 2500 Hz -12 dB
迪卡唱片全频带录音 (1949) 250 Hz 3000 Hz* -5 dB
早期78 转唱片(20 世纪30 年代
中期)
500 Hz (NAB)   0 dB
百代唱片 (1931) 250 Hz   0 dB
HMV 唱片 (1931) 250 Hz   0 dB
伦敦唱片全频带录音 (1949) 250 Hz 3000 Hz* -5 dB
水星唱片 400 Hz (AES) 2500 Hz -12 dB
米高梅唱片 500 Hz (RIAA) 2500 Hz -12 dB
Parlophone 唱片 500 Hz (NAB)   0 dB
胜利唱片 (1925) 200–500 Hz †5500 Hz (5200) -7 dB (-8.5)
胜利唱片 (1938–47) 500 Hz (NAB) †5500 Hz (5200) -7 dB (-8.5)
胜利唱片 (1947–52) 500 Hz (NAB) 2120 Hz -12 dB

注: ∗ 斜率为每倍频程3dB。不宜在这些有标注的频率上采用每倍频程6 bB 的斜率, 因为即 使可以在10 kHz 处调整出正确的读数, 滚降也会发生在错误的频率处(如6800Hz), 并且在所有 其他频率处也都不正确。
† 这仅是获得更自然的声音所推荐的滚降分频点。过于显著的高频成分很可能是由于麦克风的 共振峰导致, 而非录音特性导致。

表1 电子录制粗纹 (78rpm) 唱片均衡表

 


① “平直的” 通常用于指速度型唱头未做均衡处理的输出。

② 参考文献: Heinz O. Graumann, Schallplatten - Schneidkennlinien und ihre Entzerrung,(Gramophone Disc-Recor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Equalizations) Funkschau 1958/Heft 15/705-707. 此表并未包含所有曾使用的曲线, 其他一些有争议的文献来源对所列的部分曲
线在描述上有些许不同。此领域的研究仍在继续, 读者可以再与其他成果对比, 如Powell & Stehle, 1993 或Copeland, 2008 等。
③ “分频点” 和“滚降” 定义见5.3 节表2、表3。

5.2.7 录音设备组合错位引发问题的校正

5. 2. 7. 1 为了尽可能紧密地跟随刻纹刀的运动轨迹, 尽可能准确地捕捉声槽 中的信息, 理想的做法是在校正重放唱针时复制刻纹针出现的任何 错位。刻纹器有几种错位, 大部分难以识别、量化和纠正。然而, 最常见的错位反而更易识别和处理。这种错位会在平头刻纹刀从主 轴上掉落时出现, 由此产生的录音在使用轴上椭圆形唱针播放时会 在声道间产生延时。如果椭圆形唱针不能(通过正确的安装唱头) 旋转以匹配刻纹刀的角度, 使用圆锥形唱针重放能在某种程度上改 善这一问题, 尽管有可能要在高频响应上做出妥协。或者可以在最 初作长期保存的转录之后, 在数字领域中修正延迟问题。

5.2.8 校准唱片

5. 2. 8. 1 音频系统的校准是在一个频率范围内, 以定义的指标输入, 再测 量相应的输出。前置放大器/ 均衡器的校准, 可以通过输入变频 的恒定信号并加载正确的阻抗来实现, 通过绘制输出端的频响曲 线来测量。有专用于此的自动设备。在使用中, 音频从拾音头输 入, 拾音头是将机械输入转换为电子输出的传感器, 为此我们需 要一个机械校准信号。当能够商业购买机械录音后, 为校准目的 而制造的测试唱片应运而生。国际音频工程协会(AES) 通过其 标准化委员会开展了一个持续、活跃的项目, 制作和出版一系列 简易的测试唱片, 既有适用于粗纹录音的, 也有适用于密纹录音 的。从AES 网站上(http://www. aes. org/standards/b _data/ x064-content. cfm) 可获得AES 78 转校准唱片套装“面向78 转 粗纹唱片生产的校准唱片套装。AES 分类号AES-S001-064”。

5. 2. 8. 2 如果采用测试唱片进行的校准有足够的解析度, 那么可将绘制的 曲线视为唱头或唱头—前置放大器—均衡器组合的转录函数曲线 图。肉眼检查曲线除了能让操作人员知晓总体缺陷, 也可以作为 形成数字滤波器的基础, 从机械录音中过滤出数字化信号, 并让 数字化信号独立于所使用的唱头(和前置放大器与均衡器)。只 需要确定使用的测试唱片和待转录的机械录音所做的调整别无二 致(理想的情况是, 两个输入所用的录音材料有同样的表现) (进一步讨论见Brock - Nannestad, 2000)。

5.2.9 办公用口授留声系统

5.2.9.1 录音技术实际上从一开始就被市场化, 用作业务工具。可以界定 三大类口授留声机械格式, 分别为圆筒式唱片、圆盘式唱片和录 音带(磁性口授留声格式见5.4.15)。

5.2.9.2 为办公用出售的早期圆筒式唱片和录音设备总体来说与用于其他 用途的圆筒式唱片和设备一样, 声音录制在105 mm (4⅟8 英寸) 标准长度的圆筒式唱片上(见 5.2.4.3)。然而, 专为办公而设 计的圆筒格式很多年来都是由哥伦比亚(后更名为Dictaphone) 和爱迪生两家公司生产, 两家公司生产的圆筒式唱片约为155 mm (6⅟8 英寸), 且声槽密度分别为160 纹/ 英寸和150 纹/ 英寸 (Klinger, 2002)。后期的一些圆筒口授留声机采用电子录制而 非声学录制, 但是对于采用预加重的情况, 如今也不甚了了。

5.2.9.3 市场投放了各种刻纹唱片格式, 大部分是在“二战” 之后, 包 括爱迪生公司的 Voicewriter 和 Gray Audograph。虽然这些格式很 多都需要专门的重放设备, 但是爱迪生公司的7 英寸弹性Voicewriter 唱片可以放在标准转盘上, 使用美式转轴适配器和密纹唱 针进行重放。这种格式的录制速度一般低于33⅟3 rpm。

5.2.9.4 20 世纪40 年代开始出现一些带式记录格式。它们实质上是可弯曲 的塑料圆筒, 安置在一个双鼓组合上进行录制和重放。这其中最 著名的也许就是 Dictaphone Dictabelt 了。它们的可弯曲性让它们能 够像其他办公信纸一样被压平进行保存和传输, 但这通常导致其 出现永久性的褶皱, 给重放工程师带来挑战。小心温和地提升录 音带和重放设备的温度是人们所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尽 管其适用性取决于录音带所采用的特定塑料材质以及其他因素。 录音带格式的录音也需使用专用的重放设备进行重放。

5.2.10 时间因素

5.2.10.1 对于复杂的转录, 3 分钟的声音 (400∶1 的比例) 就要花费20 个小 时。3 分钟声音 (15∶1 的比例) 的转录平均要花费45 分钟, 这包括 根据对录音与同时代其他录音的关系和录音的存储历史的分析, 找出 设备的正确设置并选择唱针所花费的时间。一些经验丰富的档案馆提 出, 对于一般状况的未受损圆筒式唱片的转录, 两个技术人员(一 位专家和一位助理) 每周可转录100 份(16∶1 的比例)。显然, 经 验不仅能够提升转录比例, 也能提升估算所需时间的能力。

5.2.10.2 数字化可能看起来费钱又费力, 还需要大量设备、专业能力和 人工时间去转录音频并生成所有必要的元数据。然而, 这些前 期投入的精力和资源会被保留的一个管理妥善的大容量数字存 储库产生的长期利益和节省的成本所抵消, 极大地减少未来在 利用、复制和迁移上的成本。请注意, 关键因素是存储库的维 护, 这在第6 章等章节会有详细讨论。本章详细说明的是从原 始载体中提取最佳信号, 仍是此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